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2/03
更新日期:2019/12/03
黎鴻昇主教在澳門出生。於2001年3月20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委任為澳門教區助理主教。同年6月2日(聖神降臨節前夕),在澳門主教座堂領受主教祝聖禮。2003年6月30林家駿主教獲准退休,按教會法典規定,由助理主教黎鴻昇接掌教區教務,成為澳門教區首牧。上任後,黎主教首先關注善用資源、培育信眾、神職人員與教友的緊密合作,繼續為人服務,並宣揚天國福音。
黎鴻昇主教,2003-2016
高主教在葡國亞速爾群島出生。1938年來澳,自幼就讀於聖若瑟修院。1949年晉鐸後,曾任修院訓導主任、教授、院長。1959年在羅馬榮獲天主教法典學士學位。1963年及1965年曾任署理主教。1973年被選為代理主教,掌管教區事務。1976年獲教宗保祿六世委任為澳門教區主教,同年3月25日,在澳門主教座堂晉牧就職。1988年榮休,回葡國亞速爾群島家鄉定居。
高秉常主教,1976-1988
1902年獲任命為澳門教區主教。翌年來澳履新,神學生高若瑟隨行來澳,在聖若瑟修院繼續就讀。到任後,創辦澳門教區月刊,在新加坡建造聖若瑟新教堂及宏大的司鐸寓所,聘請方濟各會修女來澳在聖羅撒學校內工作,又邀請慈幼會士來澳開辦工藝學校。1918年在西望洋主教寓所去逝,先下葬在主教山露德聖母岩,後將遺骨移往葡國故鄉安葬。
鮑理諾主教,1902-1918
戴主教於1961年抵澳任主教職。曾參與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年至1965年)全部的工作會議。在任內,公教社會服務及教育事業達到巔峰狀態。重新劃分堂區地界,創立花地瑪堂區及興建路環七苦聖母堂,首次選任華人為副主教。創建及擴建的機構與學校達二十所。1973年葡京病逝,享年五十三歲,葬於故鄉亞速爾群島。
戴維理主教,1961-1973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本年,路環聖方濟各教堂及附屬建築聖方濟各學校建成。先是1903年,嘉諾撒修女在路環創辦一所學校及一所有附屬小教堂的養育院。本年,澳門教區撥款在舊學校及舊教堂的基址上重建教堂與學校。這座教堂建築十分簡單,教堂正面有一座小鐘樓,建築亦無任何藝術特色。但該教堂由於保存有聖方濟各.沙勿略遺骸的右臂上的一塊肱骨而著名。該遺骸置於一銀制聖骨匣中,有大批朝聖者前來祭拜。《澳門的教堂》,第98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226頁;林家駿:《澳門聖堂史略》,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16頁稱:“位於官也街的聖方濟各小堂建於1934年,由高若瑟主教祝聖。”
路環聖方濟各教堂及附屬建築聖方濟各學校建成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8月15日,著名教育家、耶穌會神父安東尼奧‧阿爾維斯 (António Maná Alves)在澳門白馬行醫院病逝。阿爾維斯神父1866年7月31日誕生,1880年11月13日進入巴諾 (Bano)的天使聖母初修院,後在錫圖巴爾經院學習哲學,在聖菲埃爾學院執教一年後離開。1893年1月30日到達澳門,1895年6月25日赴上海徐家匯學習神學,1898年7月晉鐸。1899年6月14日返回澳門,1902年2月16日被任命為聖若瑟神學院代理院長。1903年創建澳門學生會,設在神學院內。1904年,倡導舉行純潔聖母信仰50周年慶祝活動,並出版《中國與澳門的聖母會》一書。1907年3月4日返回葡萄牙。1910年葡萄牙革命發生,他與91名修道士一起被捕,並被驅逐出境,輾轉於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1915年前往巴西安東尼奧‧維埃拉 (António Vieira)學院任院長。1925年返回葡萄牙。該年12月14日又被派來澳門。1925年被任命為肇慶傳教團會長,1928年在肇慶傳教團住所建立一座純潔聖母紀念碑。1930年8月,應高若瑟主教的請求,出任聖若瑟神學院院長,神學院重新開始由耶穌會神父領導。1935年他獲得原屬於聖奧斯定教堂“花之房” (Vila Flor)地方,不久在此建成花地瑪聖母堂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1938年7月16日,出任花地瑪聖母院院長,神學院耶穌會士遷居於此。阿爾維斯神父一生致力於澳門的教育事業,他是澳門聖母信仰的主要推動者,特別是花地瑪聖母信仰的偉大倡導者。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Ⅲ, pp. 396—398.
神父安東尼奧‧阿爾維斯 病逝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1月6日,嘉諾撒女修會新建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在雅廉訪大馬路落成,由高若瑟主教祝聖啟用,13日正式上課,因校舍位處偏遠,第一年僅得學生27人,翌年,學生增至200人,大半為避難來澳的上海葡僑女學生。先是,該修女會鑒於白鴿巢仁愛會校舍不敷應用,遂於1936年9月10日收購已廢置的“定興火柴廠”地段,著手策劃興建新會院、小堂和校舍。至1938年1月17日,該修會宣佈開辦聖心英文書院,暫借白鴿巢仁愛院課室上課,直至新校舍的建成。林家駿:《澳門天主教學校史略》,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26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80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p. 784—785. 施白蒂書將新校舍落成時間寫成1939年11月18日。
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落成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9月1日,經過澳門主教高若瑟倡議,通過《莊嚴協議》教宗詔書成立帝汶主教區。4日,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Ⅻ)正式公佈教諭,宣佈將帝汶教區與澳門教區正式分離,首次任命雅伊梅‧古拉特 (Jaime Garcia Goulart)神父為帝汶代牧。Rowena Lennox, Fighting Spirit of East Timor: The Life Of Martinho da Costa Lopes, London-New York: Zed Books, 2000, pp. 23-24, 28, 32e71, 轉引自蘇一揚 (Ivo Carneiro de Sousa):《澳門與帝汶:殖民管理,貿易及傳教》,載《澳門史新編》第2冊,第622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83頁。
教宗宣佈將帝汶教區與澳門教區正式分離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2月9日,成立於本年初的施粥機構怡興堂改組為“澳僑賑饑會”,由劉柏盈擔任主席。最初,該會在鏡湖適亭設一施粥場,每日施粥1250份。由於做得實在,深得各界人士支持,不斷收到各種捐款贊助,甚至遠到廣州灣的捐助。因此,於3月又在青洲設立第二粥場,4月中又於媽閣設立第三粥場。澳僑賑饑會的傑出表現,得到澳門政府認同,要求其接替同善堂在青洲難民營的施粥工作。當時青洲難民營收容難民達750人,由於規定該批難民不能到市區覓食,故每日每人需施以雙份。《華僑報》1942年1月31日、2月9日、3月5日、3月10日、3月16日、4月1日及4月18日。
施粥機構怡興堂改組為“澳僑賑饑會”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月1日-1934年12月31日)10月,高若瑟主教幼稚園在位於二龍喉花園附近的新樓裡啟用。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64頁。
高若瑟主教幼稚園啟用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望德堂區蒙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夫人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本堂神父嚴紹漁即向仁慈堂申請在舊麻風院遺址建一所女子中學。學校於本年動工,翌年落成,新建校舍,樓高二層,原擬定名為馮祝萬學校,因馮先生堅辭,故定名為“望德女子中學”,並聘林耀坤為第一任校長。為滿足當地華人子弟入學以及部分由於“九一八”事變而逐漸移居澳門的華人子女入學的需求,澳門天主教會後又開辦花地瑪真原學校 (1933)、聖嘉諾撒仁愛院中文部 (1935)等。這是天主教學校第一個發展時期。這些天主教學校面向華人,遵循中國的學制、學規和教法,從1935年開始,紛紛向南京政府註冊立案,學生畢業證書也送南京政府加蓋印章。馮祝萬,廣東鶴山人,1879年生。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1911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1923年任廣東軍政府軍務局局長,1927年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1931年任廣州國民政府上將參謀團主任。1933年李濟深在組織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馮、李二人來澳門定居。抗戰前夕,兩人均參加了滬、港、澳愛國人士組織的“抗日救國會”,抗戰爆發後,在澳門組織“復興俱樂部”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劉羨冰:《澳門教育史》,第11頁。
陳秉卿女士捐贈一筆鉅款給仁慈堂區
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1月1日-1938年12月31日)氹仔聖善學校由呂子莊神父接掌教務後,積極發展,教會讓出坐落在施督憲街89—91號樓宇一棟,時值12000澳門元,改為校舍,將學校辦為完全小學。1937年時僅有初小四班,學生180餘人。至1941年,舉行第一屆小學畢業典禮。1940年呂神父將教會撥給該校的基金港幣2500元購置香港股票,成為全澳天主教學校中唯一擁有校產的學校。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29頁。
氹仔聖善學校由呂子莊神父接掌教務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9日,澳門聖若瑟中學 (Colég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舉行開學典禮。先是,應高若瑟主教之邀,肇慶傳教團的耶穌會神父們再次接管聖若瑟修院,耶穌會神父公薩維斯.羅利茲 (António Joaquim Gonçalves Roliz)與修院院長馬安瑟 (António Maria Álves)神父商討華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馬安瑟神父購置了風順堂上街 1~3號的建築物作為學校地址。聖若瑟中學最初主要開設中文、葡文及英文三門課程,每門都有許多學生聽課。華人學生還可以採用走讀的形式來校就讀。由修院院長馬安瑟神父兼任首任校長。1932年,又任命顏儼若 (António Ngan)神父為第二任校長,在他任內,開設了全部初中課程。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Ⅷ, P.292—295;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22頁記載有異,稱1931年馬安瑟、白安民及顏儼若三位司鐸創辦中葡文書院,方便華人子弟就讀。越一年,開辦初中,由顏神父任校長,改名聖若瑟中學。
澳門聖若瑟中學舉行開學典禮
羅主教為耶穌會士。1924年來澳。兩年後,往肇慶傳教,並曾任副主教。1942年太平洋戰爭時期,被委為澳門教區主教。任內特別照顧來自鄰近地區的難民,同時收容逃難來澳的司鐸及修女,亦分別創建會院、多所社會服務機構、重建修院新舍、購置南灣街屋宇為聖若瑟中學校舍。1954年辭職回葡退隱,1958年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羅若望主教,1942-1954
1873年,蘇主教被委為澳門教區首牧,僅於1877年,到任視事。任內曾任修院院長,委任明德祿神父為副主教,管理帝汶島教務,並妥善安頓於1873年應邀來澳開辦社會服務之嘉諾撒會修女。1883年轉任葡國布拉干薩主教,逝於1887年。
蘇主教,1873-1883
李斌生主教自2016年1月起擔任澳門教區主教, 李斌生主教於1956年11月10日在香港出生。1988年8月20日在西班牙晉鐸。1989年返回香港,開始他的牧靈工作。於2012年被主業團主教監督委任為東亞區區代表。同時,他仍然繼續為主業團、教區、堂區及不同團體主持每月退省講道、指導避靜、講授教理等。 2014年7月11日他被教宗方濟各委任為香港教區輔理主教。並於同年8月30日被祝聖為主教。當澳門教區主教黎鴻昇獲准請辭後,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1月16日委任李斌生主教為澳門教區主教。
李斌生主教,2016-
施利華主教於1789年被委為澳門主教。1791年來澳。任內曾修葺主教公署、修院及多座聖堂,並開設收容所安置孤兒院及寡婦。因決意去除陋習,而觸怒本地權貴,其志未遂,憤然於1803年辭職,回葡退隱,逝於1830年。
施主教,1789-1803
華主教為耶穌會士,於1617年被委為日本府內主教。翌年首程來遠東,因日本教難而滯留澳門,協助教務。1623年被選為署理主教,統理澳門教區教務。1633年逝世,葬於大三巴聖堂。堂毀於大火後,遺骨移往大堂安葬。
華主教,1630-1633
羅主教為方濟各小兄弟會士,於1739年被委為澳門主教,1742年來澳門履新。任內修葺主教座堂,設立紅衣會(教區參議會)基金,諭禁教友買賣奴婢。1750年回葡退隱,後於1764年逝於葡京。羅主教一生清廉,安貧樂道,死時身無長物。
羅主教,1739-1752
高主教在葡國亞速爾群島出生。1938年來澳,自幼就讀於聖若瑟修院。1949年晉鐸後,曾任修院訓導主任、教授、院長。1959年在羅馬榮獲天主教法典學士學位。1963年及1965年曾任署理主教。1973年被選為代理主教,掌管教區事務。1976年獲教宗保祿六世委任為澳門教區主教,同年3月25日,在澳門主教座堂晉牧就職。1988年榮休,回葡國亞速爾群島家鄉定居。
高秉常主教,1976-1988
人物: | 林家駿(Lam, D. Domingos Ka-tseung)(主教),1928-2009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8年 | |
回歸祖國(1999年-) | |
2009年 | |
地點: | 中國--香港 |
新加坡 | |
關鍵字: | 宗教 |
澳門教區主教 | |
天主教 | |
主教 | |
聖若瑟修院 | |
新加坡 | |
助理主教 |
資料來源: | 羅玉成神父:《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簡介》,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2006,第48~49頁。ISBN 99937-977-0-1 |
典藏單位: | 天主教澳門教區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天主教澳門教區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註明出處。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142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